“护宝计” 开启:精心呵护老街区
发布时间:2024-08-22
党的十八大迄今,住房城乡建设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推动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引领各地切实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且积累了诸多典型经验。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梳理了各地在加强保护修缮、提升人居环境、发挥遗产价值、创新制度机制等四个领域的典型做法,形成了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以供各地参照学习。
历史文化遗产乃不可再生、无可替代的珍稀资源,保护务必置于首位。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实际行动中,众多地区筑牢底线思维,强化保护修缮工作。
为延续街区历史风貌,平遥县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秉持 “最小干预” 的保护修缮准则,推行 “政府引领 + 居民自主” 的模式,推进历史建筑与传统民居的保护性修缮及风貌整治;青州市偶园历史文化街区组建了驻地保护修复设计师团队,对 6 条历史街巷两侧建筑的产权划分、功能架构、传统风貌及现状用途等展开实地勘察,构建建筑现状资料与测绘档案,充分考量群众对建筑用途及风貌的需求,精心定制了 750 户房屋的保护修复方案。
永新县南门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更新中明确了 “建筑产权基本稳定、空间肌理基本不变、原有居民基本不迁、社会网络基本不改” 的原则,修复街区格局框架,延续并强化了其传统滨水鱼骨状特色格局与多元风貌特色。天津市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运用财政专项资金,采用创新方式修缮各类保护性建筑,既解决了居住舒适度低、安全性能差等问题,又实现了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的有机统一,促使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得益彰。
提升街区安全韧性,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在有机更新中实现了内优 “里子”、外靓 “面子”,极大地优化了人居环境。
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多地借助科技智慧筑牢安全根基,保障街区文化遗产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鼓浪屿历史文化街区采用日常动态巡查与专项重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同时对重点保护建筑进行三维扫描,并对部分施工修缮过程全程录像,提升修缮工程数字化监测水平。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采用人防加技防的手段,划定防洪风险区,建立综合网络型消防规划与智慧消防系统,开展日常防震检查及处理,实时监测地灾点状况。
针对街区停车难题,东城区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利用闲置空间增设 56 个停车位,并通过精细化管理落实租用权,基本满足了胡同居民的停车需求。同时,通过成立居民自治组织 “花友汇”,自发认养、布置小微绿地,营造绿色生态。建水县古城内城历史文化街区对更新、新建项目的建筑风貌、层高、外立面严格管控,迁出多家企事业单位,对重点不协调建筑采取多种整治方式,极大地改善了古城整体风貌与人居环境。
历史文化既要精心守护,又要焕发生机。要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就需充分发挥遗产价值。
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以具有水巷特色的传统街坊为核心,围绕建筑保护利用、特色街巷打造、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等方面,将历史文化价值妥善 “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在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将百年老建筑活化成街头博物馆,采用 “街区”“景区”“社区”“园区”“校区” 功能叠加模式,全面展示街区历史文化价值。
在漳州,唐宋子城(台湾路 — 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运用社区营造理念,引导原住居民传承老传统、延续老生活,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体验,逐步带动古城业态提升。在黎平,翘街历史文化街区以 “引导社会力量,创新业态发展” 为活化理念,由国有公司租赁长期闲置老建筑的流转房屋产权,进行抢救性修缮并引入商户,赋予老建筑新功能。
同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精准有效的制度机制保障。
目前,已有 16 个省市颁布了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性法规,规定了申报认定条件与程序、保护修缮及合理利用措施、监督管理办法等内容。各地还结合自身特点、经济状况及消防改造需求,出台历史文化街区消防管理规定和技术指引,突破消防设计和验收瓶颈。多地不断完善建筑修缮技术指引与激励政策,引导居民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自主修缮。
在资金奖补方面,福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利用项目,既可用于项目本身的提升,也可统筹用于所在地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此外,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构建 “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多方参与、利益共享” 机制,通过 BOT 模式引入企业参与保护利用工作,盘活国有资产。上海衡山路 — 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组建街区治理共同体,通过社区总规划师机制实现全生命周期长效管控,并借助网格化管理体系与社区联动,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实现精细化管理。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