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67% 的城镇化率为窗口,透视未来发展新貌
发布时间:2025-03-14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不少代表委员和专家表示,下一个十年,我国将构筑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更具魅力且布局更为均衡的现代城市体系,形成超特大城市创新发展、中小城市特色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共同富裕与城乡统筹发展给予全方位支撑。
再上新台阶,城镇化迈向稳定发展阶段
春日傍晚,合肥市蜀山区居民汪敏敏像往常一样接儿子王昱辰放学回家。三年前,王昱辰从安庆潜山的乡村转学来到省城,如今的他,已完全融入了城区的校园生活。
“起初我担忧自己没有房产会影响孩子学位,也怕孩子受到歧视,可咨询教育部门后得知并无影响。我办理了一张居民居住证,提交了社保证明,很快就完成了入学手续。” 汪敏敏说道。
“目前安徽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的就读率达 98% 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表示,从教育到住房,安徽致力于让农业转移人口 “留得下、过得好”。除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外,2024 年,安徽省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 12.4 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13.1 万户,覆盖 67 万新市民。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过去一年,我国出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67%,比上年末提升了 0.84 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认为,我国的城镇化即将步入稳定发展阶段。未来十年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只有打好政策和战略的 “组合牌”,才能更好地让各地做到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各区域间的分工合作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深化空间,有望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为我国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发展县域经济,推进 “产城人” 深度融合
“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围绕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举措。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突破口,更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表示,尽管中小城市户籍政策逐步放宽,但从吸引力来讲,特大及超大城市因其发达的第三产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城市管理,对农业转移人口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子女教育、就医和住房是三大关键制约因素。蔡继明强调,稳定的住所不仅能够实现家庭团聚,还能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转岗再就业的保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市民化程度,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在此背景下,预算报告做出了明确的资金安排,从教育、住房、社保等方面逐步使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也从上年的 400 亿元增加至 420 亿元,增强了地方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财政保障能力。
新型城镇化迈向更高水平,还需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县域。计划报告提出,推动城镇化率低、人口规模大、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县市因地制宜加快产业导入,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业安居。
“城镇化不是单一城市的扩张,而是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系统工程。” 陈军表示,安徽以合肥都市圈为龙头,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力,夯实县城载体功能,形成 “圈群带” 联动格局。在县城补短板方面,安徽 “一县一策” 推进县城建设,59 所县中与高校建立托管帮扶,68 家县级医院晋升三级,培育 72 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其中 26 个产值超百亿元。
江苏今年也将在 10 个城镇化潜力县市开展县域产业导入试点,每个试点地区培育发展 1-2 个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
补齐短板,城市更新明确任务清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当前,城镇化正转向全面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实现从 “量” 到 “质” 的转型,需要以城市 “存量” 为基本盘,通过 “微创手术”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指出,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面临基础设施老化、城市功能不完善、居住环境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未来将下功夫实施一批惠民生、促发展、防风险的更新项目。其中涵盖将 2000 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纳入改造范畴;在去年城中村改造新增 100 万套的基础上,持续扩大改造规模;建设改造地下管线 15 万公里以上,完成 1000 个排水防涝等重点项目建设。
毕马威中国研究院经济研究院院长蔡伟预计,2025 年,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地方专项债资金将向新型城镇化基建领域倾斜,推动在年内形成一批实物工作量。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