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住建要闻

南京明城墙:于系统性守护里追寻墙与人的关联纽带

发布时间:2024-09-03

   公元 1366 年,明朝建立前夕,朱元璋颁布 “筑城令”,历经 27 载,于公元 1393 年筑就明代南京都城城墙,包含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历经 600 余载沧桑变幻,现存 25.1 公里的城墙,乃是全球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且原真性保存最佳的古代城市城墙。往昔的防御堡垒,现已成为市民休闲和游客打卡的胜地。


   中华门瓮城可赏外秦淮河、观大报恩寺塔,领略古代防御工事之精妙;台城段能远眺紫金山、俯瞰玄武湖、对望古鸡鸣寺药师佛塔;石头城段可遥想三国烽火,感受金陵 “虎踞龙盘” 之气势。徐悲鸿曾赞誉南京城宛如人束带而立,庄重且亲切。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华称,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南京城墙的保护已从抢救性迈向预防性和系统性,从注重文物本体拓展至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实现了从 “城墙守护我们” 到 “我们守护城墙” 的转变。


一、科技赋能实现动态监测


   明代南京都城依山脉、水系走向而建,南以外秦淮河为护城河,东倚钟山,北靠后湖,西纳石城,形成独特城垣样式。然而,城墙本体受气候、环境和植物等因素影响,饱受各类病害侵扰。


   自 2010 年起,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便对城墙本体重要病害展开结构稳定性监测,涵盖裂缝、鼓胀、位移和沉降等。2015 年 4 月 1 日,《南京城墙保护条例》施行,明确了保护范围和禁止行为,从立法层面强化了城墙保护力度。


   城墙上的灰白色细管和长方形盒子是自动化监测设备,其采集的数据实时传回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2021 年建成的该系统,依托 263 套自动化监测设备,不间断监测 1575 个点位。日常监测的病害点位有 369 个,包括 7 种病害。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排查上千个风险点。


   除机器监测外,人工巡护也不可或缺。每天都有专人分段巡护城墙,一位巡护员表示,风化病害的监测需人工与机器相互配合。他在巡护中曾发现解放门段城墙外立面上城砖松脱并及时上报,后得以修补。


   南京城墙由城砖和条石砌筑而成,砌筑粘合材料历经数百年风化,成为适合植物生长的有机质,植物根系生长会导致墙砖松动和裂缝,这种潜在病害只能依靠人工监测。监测系统报警时,巡护员需到现场复核,通过数据分析病害发展趋势,对南京城墙风险隐患进行定性分级评价,分为 A、B、C、D 四个等级,并依等级提出处理要求。


   此外,为让散落的老城墙砖回归,2016 年 11 月,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与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发起 “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 活动,目前已回收城砖 50 多万块。


二、遵循原则实施科学修缮


   600 多年的明城墙能成为南京山水城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 40 年来的科学修缮。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处处长刘彩霞表示,遵循最小干预、科学修缮原则,编制了一系列保护规划和技术导则,并开展多项研究。


   雨水隐患是城墙鼓胀和裂缝病害的主要成因之一,在修缮中,城墙顶部的防水处理至关重要。随着技术发展,城墙保护团队探索出运用新型材料改良城墙顶面防水,并在东水关至武定门段修缮中成功应用。


   包山墙及周边有景区和居民住宅的城墙修缮难度较大。2016 年 11 月 27 日,小桃园公园南侧城墙因连续降雨导致内侧土坡位移而坍塌。坍塌后,经多轮专家论证并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实施了保护修缮工作。修缮过程中,因场地受限,全部采用人工作业,为化解山体滑移风险,采取了人工挖孔和设置防雨罩等措施。为保持城墙原有风貌,外立面采用回收的老城墙砖修复,顶面则改用新城墙砖铺设,并增设了柔性防水层和排水沟。


   在中山植物园前湖区域,有一段独特的明城墙。1991 年因大雨坍塌后,1998 年清理时发现了洪武早期的 “墙中墙” 结构和明初水闸,为研究明城墙给排水系统提供了实证。在此段城墙的修缮中,进行了可识别、可逆化的创新尝试。


三、活化利用推动数字延续


   在中华门瓮城东侧,有一座与城墙颜色相近的南京城墙博物馆,今年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该博物馆与中华门段城墙本体紧密相连,基本陈列围绕 “旷世城垣” 主题,展示了 2000 多件(套)文物,全面呈现南京城墙的价值,形成了 “博物馆 + 遗产地” 的呼应。


“正月十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 的习俗在南京流传至今,每年春节的城门挂春联、城墙灯会等活动成为 “我们的节日” 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利用城墙本体建筑特点打造了 “沿线展览聚落”,推出《心印・中华门》线下沉浸式实景演出,建设城墙绿道。


   为应对城墙文物信息随病害灭失的风险,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搭建了南京城墙 “一张图” 文物资源管理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城墙本体进行测绘、扫描、建档、建库,并对代表性建筑进行精细化三维扫描,提取文物三维数据,实现全维度文物数据信息采集。目前,更大信息整合的数字城墙平台正在建设中,未来将构建起一个永不消逝的城墙。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8-2024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