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住建要闻

创新引领,活力中国——透视新时代改革开放中的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24-07-17

   创新决定未来走向,改革影响国家命运。


   对于创新与改革的内在关联,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出形象的比喻:“倘若将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便是点燃这一引擎不可或缺的点火系。”


   在 6 月 24 日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归纳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八个坚持”重要经验,其中一条着重强调了改革:“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科技领域视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方面,精心谋划并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全方位发力、多维度突破、深层次推进。


   唯有改革者能够前行,唯有创新者能够强大,唯有改革创新者能够取胜。进入新时代,科技体制改革开创了新局面,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我国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一历史性的跨越,全面深化改革发挥了有力的支撑和关键的变量作用。


总体谋划


   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需要全面布局


   大渡河波涛汹涌,输电铁塔的银色导线正向着对岸延展。


   历经 10 天的紧张施工,金沙江上游—湖北±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跨大渡河段的导线展放作业圆满结束。


   来自国网四川送变电公司的施工班长盛宇强参与过 5 项特高压工程建设,见证了我国特高压技术从零基础起步到领先世界的历程。如今,特高压领域的国际标准几乎都由我国制定。


   照亮万千家庭,背后是数千家单位的协同合作、几十万人的共同努力,更是新型举国体制宏大实践的生动写照。


“没有单位之分、只有岗位之别”,政府、市场、社会有机融合、协同攻关,集中力量办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领着科技体制的深度改革,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成果:仰望苍穹,月背采样,北斗组网;俯瞰大地,高铁疾驰,盾构突进;探秘深海,万米深潜,海底采矿……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仅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进行改革是不足够的,必须进行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地推进”。


   2023 年春,一项改革备受关注: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组科学技术部。“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成为这一重要部署的核心要点。


   改革如同下棋,既需要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精准聚焦的落子布局。


   重点领域明确改革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越是深入,创新越是活跃。打通机制障碍,破解转化难题,新质生产力的“养分”愈发充足。


   中国高速磁浮列车创造了 600 公里的时速,这是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的生动例证。由企业牵头攻坚,整合各地应用成果,多次突破技术难关,气动阻力降低 17%、能耗节约 30%以上……高速磁浮列车已被纳入多地的交通网规划,将重新为“中国速度”作出定义。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 143 项改革任务已经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持续落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改革永不停步。


聚焦关键


   进一步畅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一大难题。”


要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方法:“根本上要依靠改革”“改革的目标唯有一个,那就是进一步畅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畅通通道,创新主体是“动力源”。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加以强调。这一举措被视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举,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改革路径。


洞庭湖畔,决口成功合龙。在极限 77 小时的抢险救援中,合龙时间比预计提前了 10 多个小时。背后,科技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沿着堤岸水面,无人测量船来回穿梭,探测水下地形和水流速度,为抢险筑堤提供了关键的水情参数。


这艘无人测量船,来自上海华测导航技术公司。


华测导航所在的上海市北斗西虹桥基地,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改革目标,推动创新要素按照企业需求进行布局。企业在园区内,就能无缝对接相关重点科研院校。


“十四五”以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全社会的占比超过 77%,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畅通通道,创新平台是“加速器”。


   中国创新挑战赛已连续举办 8 届。在 2023 年浙江宁波的主赛场上,13 项重大技术需求吸引了 52 个团队现场揭榜挑战。“过去企业难以买到所需的技术,科研人员手握成果却找不到买家,这场国家级赛事实现了产业需求和科技供给的精准对接。”宁波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善福讲述了其中的变化。


   创新需求在哪里,改革就跟进到哪里。中国创新挑战赛是科技攻关组织方式改革的生动实践,通过“发榜+打擂”的方式,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8 年来,赛事共汇集企业创新需求 3.4 万余项,签订意向合同 5500 多个。


   重大项目组织方式改革不断深化,“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这也是“揭榜挂帅”首次被写入五年规划,9000 多万名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得到了更充分的激发。


   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热烈的探索由点成面、积厚成势,破解难题,期待中国方案。


系统推进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


在 6 月 24 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合并为一个部分进行部署。三者内在统一又相互支撑,要“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框架来审视科技体制改革,一个递进的逻辑清晰且有力:科技创新依赖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


人才对于创新——“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汇聚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凝结一流的科技成果。


“不能让无尽的报表和审批耗费科学家的精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说到了科技工作者的心坎上,更为改革明确了方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申报表,从 57 页缩减至 11 页。”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内,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君将薄薄的一沓报表放入文件袋中。


报表变薄,获得感增强。历经 4 年 3 轮的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以做减法增添了活力。


通过“破四唯”竞聘,山东省农科院的“土专家”崔凤高评上了研究员,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曾经“一刀切”的人才评价模式,转变为“各展其能、各得其所”。


教育对于人才——“以创新的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以创新的人才造就创新的国家。”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期望姚期智教授“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清华校园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种子,已经破土发芽。


 “让年轻人保持好奇心、充满创造力,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姚期智教授表示,“在‘姚班’,学生们能够依据兴趣,广泛接触各项研究工作。一门课程、一个项目,都可能成为深入科研的起点。”


新时代以来,围绕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拔尖计划”进入 2.0 阶段,已建设 288 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强基计划”启动实施 4 年来,39 所试点高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选拔培养人才……


战鼓声声、日夜兼程,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仅有 11 年的时间。


“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争分夺秒、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将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改革之风正劲,创新之潮更涌,中国这艘巨轮必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阔航程中,破浪前行。


   例如,在特高压技术领域,我国从最初的技术空白到如今制定国际标准,背后是众多单位和人员的协同创新,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强大动力。再比如,在高速磁浮列车的研发中,企业牵头、集成创新的模式有效推动了技术突破和应用。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8-2024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