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涵式发展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准确把握我国城市发展历史方位,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之问,为我们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科学方法和实践指南。
厦门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擘画的蓝图,从海岛型城市到海湾型城市,从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到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朝着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奋力迈进。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更加坚定走内涵式发展路子,按照“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重要原则,一体推进“一个优化、六个建设”重点任务落实,以精致品质、精细治理、精准服务,努力把厦门建设成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把握发展规律,精致化提升城市品质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立足这一历史方位,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工作规律的认识,积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方式、动力和工作重心、方法,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强化城市规划引领。厦门高度重视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上世纪80年代,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亲自领导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此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厦门发展迭代升级。今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全面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盯目标,紧扣主题,紧贴主线,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建立健全城市更新规划实施体系;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开辟媒体专栏等形式,广泛汇聚群众和专家意见建议,积极探索符合厦门实际、体现厦门特点的城市发展策略。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当前,厦门城镇化率已达91%。我们积极适应城市进入更新期的实际,及时总结近年来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经验,切实把工作重心从“建设为主”转向“治理为重”,大力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协调机构、保障机制,深入开展摸底调研和城市体检,以城市更新八大重点任务和41项子任务为抓手,建立城市更新动态项目库,细化责任分工,落地一批示范项目,推广一批经验成果,完善具有厦门特色的可持续城市更新机制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我们将深刻把握群众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好房子”建设。在建设标准上,出台《厦门市高品质住宅项目设计评价导则》,全方位提升新建住宅品质;在建造方式上,不断巩固智能建造试点成果,推动智能建造与城市发展协同创新;在建筑材料上,推广优质建材,推动新型建材研发,提升保温、隔热、防水、环保等性能;在项目落实上,致力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一体推进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保护城市特色风貌。当年,习近平同志曾围绕“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专题研究和保护规划。为更好地延续厦门历史文脉和特色、留住城市的“魂”,我们出台《厦门经济特区历史风貌保护条例》,构建起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下一步,我们将以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牵引,不断完善“山—海—城—岛”全域风貌管控体系,统筹规划鼓浪屿、中山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塑造城市风貌和特色,提升城市精神内涵。注重平衡保护与开发,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严格普查甄别,严格控制大拆大建,注重兼顾修缮与利用,努力将历史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文创空间等,由点到面,由建筑单体到风貌片区,延续历史文脉,守护城市特色。
转变工作重心,加强精细化城市治理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支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一条重要而鲜明的逻辑脉络就是加强城市治理,强调大力推动城市治理增效,要求转变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倡导创新城市治理理念、模式、手段。我们将按照“三分建、七分管”要求,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治理模式,以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夯实数智底座。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必由之路。我们将抢抓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机遇,广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强数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治理模式向算法决策、智能治理、智慧预防跃升。加快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广泛配置物联感知设备,实时监测感知城市脉动,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以“新城建”为引擎,打造高水平“数字住建”,广泛接入Deepseek大模型服务应用,全面推进数字住房、数字工程、数字政务、数字城市建设,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厚植生态底色。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我们牢记嘱托,持续推进,全力把厦门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颜值花园城市。实施从山顶到海洋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完善“山海廊道—环湾绿道—社区绿网”生态骨架,把山水自然风光融入城市,促进“山、海、城”相融共生。倡导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住宅、绿色生活,统筹推进既有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大幅提升装配式建筑比例。保持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态势,完善垃圾全周期收运处理体系,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依法治理,全民参与,让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新时尚。全力打好城镇污水管网攻坚战,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让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碧海银滩成为厦门靓丽招牌。
筑牢安全底线。城市越发展,越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我们将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大力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雨水滞留设施,不断提高城市水源涵养能力。坚持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推进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补齐短板弱项,不断增强城市韧性。加快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构建地下管网基础数据平台,涵盖燃气、隧道、供水等多个应用场景,实现地下管网建设运行智慧管控。以科技手段强化安全施工监管,差异化监管各类企业;推进隐患房屋治理,探索建立以巡检、体检、鉴定为主体的房屋安全管控体系。
坚守为民之本,精准化做优城市服务
城市的核心是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作为一项重点任务突出出来。这充分说明,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把城市宜居、宜业、宜游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提供高品质服务,让城市更具吸引力、归属感,近者悦、远者来。
全链条保障住有宜居。住有所居,是人们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厦门在全国率先提出社会保障性住房理念,出台全国第一部保障性住房地方性法规。近年来,我们逐步延长保障链条,扩大保障范围,创新形成以“求职免费一张床、就业5折一间屋、安家4.5折一套房”为主体的全链条住房保障体系,切实满足人们在厦工作生活基本居住需求。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保障房规划选址、建设标准、运营管理,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不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大力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确保大学生、青年人等新就业群体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全方位深化共建共治。充分问需、问计、问效于民,才能不断提升城市服务质效。我们将积极拓展群众参与城市管理渠道,依托“i厦门”平台、12345市长热线等,及时回应、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健全“大党委”引领、“大物业”支撑的基层管理体系,推动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下沉,将矛盾冲突有效化解在基层,把城市温度传递到群众房前屋后、背街小巷。保持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殊荣,常态化抓实机制建设、项目整治、载体赋能,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迈进,让文明成为厦门最鲜明的精神底色和城市品格。
全流程优化服务能级。不断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民生品质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我们将持续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构建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入学一件事”线上系统,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分级诊疗体系,深化岛内外优质资源均衡布局。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软环境”,推动行政事项高效审批,无感申办、有感服务,指尖可达、极简办事。持续打造“15分钟生活圈”,深入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因地制宜配建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停车、充电等市政配套设施,补齐高品质生活的服务短板。
前不久,国务院批复福厦泉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为厦门带来更多创新资源和发展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厦门将更加坚定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充分利用华夏门户、台海襟喉的区位优势,借助金砖创新基地,聚经济协作之能;借助金鸡百花舞台,汇文化交融之势,努力率先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5.10.10 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志红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