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住建要闻

住建部十四载帮扶“接力跑”,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发布时间:2025-09-03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夏远涛)北京与麻城,相隔千山万水,却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长达14年的定点帮扶而心手相牵。多年来,帮扶组聚焦麻城市发展需求,从人才、产业、文化三大维度精准发力,破解发展难题,为这片红色土地的全面振兴绘就了生机勃勃的新图景。

image.png

靶向破解“人才瓶颈”

为乡村振兴筑牢“智力基石”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专业人才匮乏、青壮年“留不住”——这一系列难题曾是制约麻城“三农”发展的关键掣肘。

自定点帮扶麻城以来,帮扶组将“人才振兴”置于优先位置,通过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开展系统化培训,为当地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

2025年以来,帮扶组积极协调多方资源,已组织38名麻城基层干部赴广东、福建等先进地区“取经”,围绕传统村落保护、产业振兴路径、返乡创业经验、特色产业培育等核心课题开展专题培训,让干部们带着“新思想”“好方法”回到工作岗位。

同时,联动湖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与麻城市政府,针对性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培训,通过技能实操、理论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工匠队伍专业水平,为当地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储备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以人才活力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锚定“产业振兴”核心

让老区沃土结出“富民硕果”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更是让农民“留得住、能致富”的关键。帮扶组立足麻城资源禀赋,从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人居环境提升、消费扶贫四个方向发力,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提升”。

在文旅产业培育上,帮扶组全程助力麻城龟峰山景区创建成为鄂东首个5A级旅游景区,通过高铁宣推,让麻城杜鹃花海走向全国,仅今年赏花旺季,龟峰山景区就吸引游客32万人次,16次获中央媒体聚焦,成为全国知名的“赏花热地”。

此外,帮扶组还推动麻城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度融合,助力麻城传统村落博物馆建设及布展,支持出版《麻城市传统村落建筑研究》,麻城市以21个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全省县市中排名第一,跻身“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依托传统村落资源,当地已吸引110人返乡创业、600余人就近务工,2025年上半年传统村落接待游客42万人次,周边群众人均增收1万余元。

在特色产业赋能方面,助力“麻城菊花”登央视打响品牌;为石材企业对接雄安新区项目、合肥轨道交通、广州地铁等需求方,助力石材产业“走出去”;组织当地优质企业携油茶、鱼面等特色农产品赴辽宁等地参加全国展销会。

此外,住建部争取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为60户农村低收入群体改善住房;捐赠100万元用于6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提升;协调企业定向采购30万元农副产品,惠及200余户脱贫户及监测对象,既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又引导农户按需调整种植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形成“消费促生产、生产提品质”的良性循环。

激活“文化振兴”引擎

为老区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更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帮扶组从教育、医疗、文化服务三个维度入手,让优质资源下沉麻城,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在教育协作方面,推动麻城市第一中学与青海西宁湟中区李家山中学签订对口帮扶协议,搭建跨区域教育交流平台,打造区域协作示范标杆,助力两地教育质量同步提升。

医疗帮扶上,协调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在麻城市人民医院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并成立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通过临床指导、科研引领、人才培养、学科共建等举措,全方位提升麻城医疗机构专科诊疗能力与科研水平,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首都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文化服务方面,协调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与中影集团,向麻城3所中小学捐赠3台电影放映设备及30场放映服务,将优秀影片融入教育,以文化滋养青少年成长,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

“未来,帮扶工作将继续走深走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挂职干部、麻城市委常委、副市长梁锋表示,将围绕麻城市发展需求,从政策、资源、人才支援等多维度进一步强化帮扶力度,在石材产业、菊花产业、传统村落保护等方面加强产业协作与联动,推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全面提升乡村振兴的整体效益,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麻城市乡村全面振兴,确保过度期帮扶工作圆满收官。

十四年倾情帮扶,一路砥砺同行。麻城正在实现从“靠山吃山”到“绿富同兴”的精彩蜕变,一幅“村美、业兴、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徐徐展开。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8-2024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