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新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璀璨新辉煌 ——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记
发布时间:2024-10-08
思想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前行之路;理论恰似坚实灯塔,指引实践航向。一切伟大的实践,皆需科学理论的精准引领。
2023 年 10 月 7 日至 8 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此乃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习近平文化思想,乃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闪耀的文化篇章。它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知跃上新高度,彰显着党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达到新境界,为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与科学的行动指南。
一年来,习近平文化思想犹如一座不断拓展的思想宝库,伴随实践的深入持续丰富发展,释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磅礴的实践伟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有利的文化条件。
推动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实践。2023 年 10 月 10 日至 13 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刚刚落幕,习近平总书记便来到江西考察。在景德镇南麓遗址旁,总书记驻足凝视,深情说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宛如璀璨明珠,从未断流。陶瓷,作为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闪亮名片。”
今年 9 月 10 日,总书记又现身陕西宝鸡。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国宝何尊上铭刻的 “宅兹中国”,承载着迄今为止 “中国” 一词的最早记忆。总书记面对何尊,陷入久久沉思,感慨道:“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其内涵与精神,大力宣传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增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尊崇与热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牵动着总书记的目光,激发着他的深邃思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总书记立足中华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史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创造性提出 “第二个结合”,深刻指出:“‘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为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坚持 “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璀璨结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崭新境界。深刻总结百余年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探索以及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经验,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高扬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旗帜。
实践永不止步,理论创新亦无止境。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广阔空间,也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
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传统基因?怎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脚步从未停歇,深邃缜密的思考持续深入。在上海,总书记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山东,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持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对 “两个结合” 尤其是 “第二个结合” 的论述不断深化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展现出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今年春节前夕,天津古文化街张灯结彩。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特色店铺前游人如织。这条古街,既承载着历史记忆,又展现出时代新貌。徜徉其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天津这座城市独具特色与韵味,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光彩。”
文化,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与原则方法。
甘肃天水麦积区的麦积山石窟,林海茫茫,山崖壁立。它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距今已有 1600 多年历史。221 个窟龛、1 万多身泥塑及石雕造像、1000 余平方米的精美壁画,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历史长卷。今年 9 月 10 日至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天水、兰州等地考察调研时强调,甘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新征程的高度审视中华文明,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其深邃思想让我们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这一年,我们步伐坚定,底气十足。”2024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温暖而有力。新征程上,我们昂首阔步的底气何来?“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文运与国运紧密相连,文脉与国脉息息相关。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有力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引领我们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彰显实践伟力,新思想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思想指引新实践,新思想开启新征程。“九个坚持” 总结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十四个强调” 明确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七个着力” 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重要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引。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是!爱!愿祖国繁荣富强!” 全体师生起立,铮铮誓言响彻云霄。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网上网下大思政课。9 月 21 日晚,2024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南开大学启动。在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和老校长张伯苓的数字形象跨越时空的对话中,“爱国三问” 让在场学生陷入沉思。他们的回答,令人感动。
今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一系列改革举措迅速铺开: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全面实施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 和 “大思政课” 建设工程…… 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首都北京,中轴线纵贯南北。从鼓楼向南远眺,古今交融、气势恢宏,一幅中华文明传承与赓续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7 月 2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 “北京中轴线 —— 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六个场景、两条非遗街区、八个体验互动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现场展演……“气象万千 —— 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 于 6 月 7 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今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前后,各地举办 1.2 万余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特色活动,“非遗热” 持续升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反复叮嘱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今年 2 月,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 ——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110 余片精选的刻辞甲骨,以及觚爵鼎尊、钺刀戈矛等文物,借助人工智能、裸眼 3D 等新技术,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 年 2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创新与传承相得益彰。广东潮州、四川阆中、山西平遥等众多古城在整体保护、活态传承中焕发出蓬勃生机。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赓续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思虑深远。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展现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24 年春节假期,《热辣滚烫》《飞驰人生 2》《第二十条》等影片深受观众喜爱。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达 80.16 亿元,观影人次超过 1.63 亿,刷新同档期纪录。优秀电视剧也呈井喷之势:讲述张桂梅故事、为人民教师唱响时代赞歌的《山花烂漫时》,激励青年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的《问苍茫》…… 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大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身体力行落实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的要求。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扎根人民,文艺便有了源头活水。一部部文艺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见证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与时俱进是我国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年 8 月 28 日至 29 日,以 “弘扬时代精神 共建网络文明” 为主题的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各界嘉宾齐聚蓉城,交流网络文明共建经验,发表网络治理专业意见,推动我国网络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何以中国”“网络中国节”“节气里的大美中国” 等主题活动精彩纷呈,“中国人的故事”“中国好网民” 等网络互动引导活动竞相登场。大流量澎湃正能量,新技术展示新力量。全社会共建共享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的氛围日益浓厚,文化自信自强汇聚起网上网下最强向心力。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作出部署安排,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时代号角催人奋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贡献中国智慧,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金秋九月,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纷呈 ——2 日,参加 2024 “一带一路” 媒体合作论坛的中外记者踏上四川广元古蜀道上的翠云廊,道旁千年古柏见证了中华文化 “天人合一” 的古老生态智慧;4 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文艺演出上亮相,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魅力随着奔放的舞姿尽情绽放;19 日至 21 日,2024 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来自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800 余位中外嘉宾共襄盛会,深入交流。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以开放包容著称于世,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从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中汲取智慧,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重大主张,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今年 7 月 2 日,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机场贵宾楼大厅,10 余名当地少年用标准流利的中文演唱《歌唱祖国》,欢迎习近平主席的到访。“长大后我想去中国的清华大学读书”“清华大学也是我的梦,我想学程序设计”…… 孩子们欢快地向习爷爷讲述自己的 “中国梦”。“欢迎你们到中国去上大学!” 习近平主席笑意盈盈,颔首赞许。
音乐跨越国界,文化架起桥梁。当大国外交遇上音符跃动,奏响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的动人乐章。今年春天,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唱响,来自美国林肯中学和斯特拉孔中学的同学们把这首中文歌曲送给中国朋友。9 年前,习近平主席访美时曾走进林肯中学,鼓励同学们多到中国走走看看,体验和感知中国。“中国朋友热情好客,尽管美中两国有十几个小时的时差,但我们立即融入了这里,完全沉浸在故宫精美的建筑和万里长城的磅礴气势中。” 来自林肯中学的杰西・杰弗逊希望将来能够学习更多中文,了解更多中国文化。
有朋自远方来。一批批习近平主席邀请的外国客人来到中国,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活力,留下许多美谈佳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2023 年 11 月,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希望各国专家学者 “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2023 年 12 月,向首届 “良渚论坛” 致贺信,良渚的文明之光再次闪耀在世人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精神力量。
今年 5 月,中法元首小范围会晤,马克龙总统有感而发:“通过与主席先生的深入交流,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理念和发展历程,对中国在重要问题上的立场认识更加深刻。”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自古推崇 “协和万邦” 的国际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2000 多年前,古丝绸之路商旅不绝,开启东西合作互利的篇章。“我们完全可以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合作,共同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溯源辉煌历史,谋划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 重大倡议,引发跨越山海的共鸣。今年 9 月,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开幕,50 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 800 余名嘉宾围绕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主题展开对话,弘扬丝路精神、推动文化交流、凝聚广泛共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习近平总书记生动的比喻,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一组数据,见证文化交往的 “双向奔赴”:今年上半年,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查验出入境人员 2.87 亿人次,同比增长 70.9%。这得益于互免签证、144 小时过境免签等利好政策的落地实施。“故宫和长城要去的,天津也要去看看。” 受益于 144 小时临时入境许可,途经北京转机的韩国旅客李美淑得以畅游京津,认识了解中国。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启迪人心的思想指引,赋予实践前行的力量。这是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文明对话:今年 4 月,“紫禁城与凡尔赛宫 ——17、18 世纪的中法交往” 展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约 200 件文物精品见证了百年间双方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这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交流交汇:今年 7 月,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举行,700 余名中外嘉宾齐聚孔子故里,共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携手共筑多元包容的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丰富与发展,大力倡导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文明彼此尊重、包容共生,促使全球文明倡议绽放出更多璀璨硕果,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赋予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动力。
行大道,致远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引领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定会缔造非凡功绩,开创崭新辉煌。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