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住房城乡建设这十年——城市品质“蝶变” 民生幸福“加码”
蓝图绘就、战鼓擂响。济南住建人将继续坚守为民服务初心,勇担城乡建设使命,用铿锵步伐书写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精彩篇章,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核心阅读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蕴含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内塑气质、外提颜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谱写了城市建设扩容提质的新篇章。
这十年,人居品质大幅提升
城市建设,精在品质,惠在民生。十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坚持“建新”与“改旧”双轮驱动,用一系列提升人居品质的努力换来了百余万市民的“住有宜居”。
“小区里私搭乱建拆除了,乱停乱放现象减少了,上楼下楼有电梯了,日子过得越来越舒适了。”看着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济南生活了30多年的赵国强不禁感叹道。
自2015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以来,我市共改造小区2102个、424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50余万户;2017年以来,我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累计竣工1175部,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原来住平房,用水用电、交通都不方便,外面土路一下雨到处积水,坑坑洼洼。”提起在棚户区30多年的生活,和谐佳苑社区居民刘杰回忆道。4年前,随着经十一路棚改项目的交付,刘杰和3044户邻居陆续搬进了新家。“现在的房子不仅住着舒服,配套设施也完善,学校、医院都离着很近,交通方便、绿化也好。”刘杰说。
棚户区改造是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民心工程,也是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近十年来,济南新开工棚改安置房30万套,基本建成22万套,约60万居民“出棚进楼”,搬进了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小区。2020—2022年,我市棚改工作2次获得“国家激励支持”。
这十年,保障体系织密筑牢
“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不用再跟老人挤在一起住了。”在济南重启市本级公租房实物配租常态化申请受理工作后,市民申国红实现了自己的“安居梦”。
十年来,济南始终把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因时因势施策,用心用情攻坚,截至目前,累计向9万余户城市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向6.5万户家庭分配公租房,为1.2万户中低收入的直管公房承租户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住房保障网越织越宽、越织越密。
陈晨是济南西部城区一家电商企业的文员,毕业上班后便租住在公司附近的柏然公馆租赁住房项目。“房间清爽干净,床铺舒适温馨,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陈晨说,作为本科毕业生,每月都能领到700元的租房补贴,生活压力减轻不少。
作为“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和“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双试点城市,济南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住房租赁政策体系,在全国首创了“泉城安居平台”,发放了泉城安居卡,创新了“商改租”“工改租”房源筹集模式,多渠道新建、改建租赁住房7.3万套,盘活社会闲置房屋用作租赁住房9.2万套,培育14家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核准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近12亿元,新老市民心中都是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十年,城市更新增速提质
走在市中区经三路老商埠核心区,复古老洋房鳞次栉比,皇宫照相馆、小广寒、张采丞故居……让人仿佛穿越百年历史。近几年,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这里陆陆续续汇集了当下年轻人喜欢的酒吧、古装店、西餐厅、花店、书店……每到节假日,总会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休闲、玩乐、购物,好不热闹。
老商埠的变化源自济南对老城区的“微更新”“微改造”。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在城市有机更新上下足了“绣花功夫”,用不断提升的城市品质为百姓带来了更多触手可及的幸福感。不少市民发现:家门口有口袋公园了、老街区成“网红”打卡地了、老建筑焕发出新活力了……
“我们编制了《济南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创新了‘留改拆’并举的改造方式,出台了省内首部历史建筑修缮维护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开展了历史建筑‘健康体检’,制定了21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措施。”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济南已启动实施市中区上新街、历下区明府城等41个重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下一步还要结合生态修复、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产业兼容复合利用、完善民生配套等理念和手段,从更深层次上实施城市更新,留住老城浓浓的烟火气息。
这十年,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在经十路草山岭西路路口,万科金域国际中心超高层建筑“素面朝天”,在周边现代化的楼丛中,水泥原色透着一种天然的朴素之美。该项目是国内首个采用清水混凝土外挂墙板的装配式超高层建筑,也是我市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实践。
自2012年济南市获评全国首批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以来,越来越多“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装配式建筑走进人们的生活。截至目前,济南先后培育了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0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全省首位;省级产业基地29家、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36个,数量以及装配式建筑新开工建筑面积均为全省第一。
以打造精品工程、弘扬工匠精神为初心,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坚持对建筑质量问题“零容忍”的态度,一方面,提前介入质量安全监督,加大日常监督管理频次,严把竣工验收质量关口,最大限度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另一方面,全面推行新建商品住宅“先验房,后交房”模式,破解“业主被动收房”等难题。
过去十年是济南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成就显著的十年,是济南建筑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的十年。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3748.1亿元,较2012年增长3.14倍;2021年,建筑业增加值1181.8亿元,较2012年增长3.52倍;2021年,房屋施工面积17089.9万平方米,较2012年增长4.48倍;全市累计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39个、“鲁班奖”23个、山东省工程建设泰山杯奖近300个,获奖数量连年居全省首位;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20家,占全省的五分之二;国家级、省级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5位,龙头企业数量保持全省领先。
这十年,服务效能稳步提升
让城市更智慧一些、更温暖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和服务效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打开了更多发展空间。
“我们把城市当成一个有机生命体,积极开展‘城市体检’,从体检中发现问题,推动改造,打造更适合城市发展的高品质人居环境。”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济南开展这项工作已有3年时间,构建起独具特色的“65+15”城市体检指标体系,今年起该项工作将逐步深入到市、区两级,对诊断出的“城市病”将提出更加精准的“诊疗”方案,更好地服务城市治理。
在此基础上,济南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市房屋全生命周期底层数据普查,建立了数据标准体系,形成实景呈现、数字孪生的“智慧住建一张图”,实现了建筑工地智能化管理、扬尘监测“一图统揽”、房地产交易实时分析等功能。同时全国首创“数字版(BIM)商品住宅使用说明书系统”,行业监管效能显著提升,相关标准被纳入“数字山东”标准体系,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健全气暖配套设施方面,济南实施了供暖体制改革,组建济南能源集团,消除“供热孤岛”小区,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2.81亿平方米,供热“一张网”加快形成。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建成投产了省内首座内陆大型LNG调峰储配基地,形成了“互联互通、成网成环、互为备用、互相保障”燃气服务格局,“获得用气”指标在营商环境评价中被评为“全国标杆”。全市新增清洁取暖城市(县城)4895万平方米、农村地区83万户,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清洁取暖全覆盖。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1日,《济南市物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填补了全市物业管理地方性法规空白。据统计,截至目前,济南共有物业管理项目3869个,得益于“泉城红色物业”建设的全域推进,2456个城市住宅小区建立了业主自治组织、实现专业化物业服务,物业管理逐步融入社区综合治理。
这十年,城乡统筹成效明显
崭新油亮的马路、灰墙白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的茶园……走进长清区马套村,一幅清新整洁的美丽村居画面呈现在眼前。
“大多数村民都在村里的茶园、旅游合作社上班,原来外出务工的村民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前景,也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马套村党支部书记肖舒荣说,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成了如今的“省级美丽村居”,村民都跟着得了实惠。
为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美丽村居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打造了平阴北石硖、莱芜王老、长清马套等在内的一批产业强、环境优、家园美的美丽村居新范式,“省级美丽村居建设试点”在乡村振兴考核中获得全省第一。章丘区成功申报2022年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全市76户传统民居申报省级传统民居保护试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为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济南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动态消除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农村边缘贫困群体的C、D级危房。十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万余户,顺利通过省脱贫攻坚评估验收。
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全市累计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67.4万余户,新建农村公厕1244座,持续推进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全面推广农村厕所智能化后续管护模式,健全完善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农村改厕成果,农村改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城市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骨架”。未来,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以大格局、大视野、大气魄深入推进城市建设,传递民生至上的温度,体现品质优先的态度,让城市更有“气质”,让群众生活更有“品质”,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奋力书写更加精彩的住建篇章。